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
黑水城遗址始建于西夏时期,当时西夏王朝在此设置“黑水镇燕军司”。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扩建此城,并设“亦集乃路总管府”。黑城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虽历经700多年,黑城仍不失当年的高大宏伟。它是“古丝绸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举世无双。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居延遗址保护区。
黑水城之所以称为“黑水”,是因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这里,形成内陆湖名居延海,汉朝时,赶走匈奴后就有屯田驻兵,现今额济纳成为居延遗址和黑水城保护基地,成为旅游风景区。
西夏时期
这里因水草丰美,河流湖泊密布,森林茂密,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大量人类在这里居住、繁衍,在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城市周边的经济发达,水运交通便利,也是贸易集散地,是草原游牧部落和南方中原农耕部落开展物品交易、互通有无的交易市场。由于处于南北交界处,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交易规模很大,对于各方都需求殷切,故而此地虽然很早就有小规模的城市,但却不是为了抵御大规模的战争,而是本地居民防范盗贼自卫的一种形式。
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国以前就已建成。尽管城市规模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所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西夏建国以前,黑水城一带就已有大量居民,在这里耕耘牧猎、繁衍生息。西夏建国后,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理,以防东面辽国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后调集两个统军司来驻守黑水城及整个居延地区。并将大批人口迁到黑水城一带定居,让他们在当地屯垦造田、生产粮食,以满足大批军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时期时,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
简介
额济纳成为居延遗址和黑水城保护基地。这是日前首次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召开的有关黑水城研究国际会议传出的信息。令人遗憾的是,尚未解决黑水城保护的问题,此地却此逐渐成为旅行社开发的重要旅游项目。
额济纳
额济纳是国内至今唯一沿用古西夏地名的地区,其境内的黑城(也称黑水城)是西夏古都,在西夏历史上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也是迄今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这里有秦汉时期辉煌的居延文明,西夏时期灿烂的水城文化。曾出土2万多枚居延汉简和8000多件(册)黑水城西夏文献。在黑水城区域20世纪80年代还发现了元代伊斯兰教徒的数百座墓葬,并出土了元代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的木乃伊,这是继西夏文化被发现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些珍贵的遗址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他们将黑城作为研究西夏文化和早期伊斯兰文化传播的重要始原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黑水城地区,在近一个世纪内引起学术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宗教建筑
在黑水城众多的建筑中,宗教建筑是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历史上曾建造过许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建筑。其中以佛教建筑最多,而且占地面积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至今还耸立着5座宝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达13米。佛塔是用土坯垒成,虽经数百年的风沙侵袭,今天依然耸立云端,成为黑水城独具魅力的标志。
由于历史原因,黑水城文献大部分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20世纪初期,不少中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批珍贵的文献,做了不少的文献编目、考订与描述工作。近十几年来,《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法藏敦煌西夏文献》、《日藏西夏文献》等大型文献的陆续整理出版。
围绕着文献和考古,全球形成了两门专业学科: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均已发展成为具有专门研究领域、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英国收藏的黑水城文献
英国收藏的黑水城文献
2011年9月16日至19日,来自日本、美国、俄罗斯、蒙古等国内外60余名专家学者聚会内蒙古阿拉善,对居延遗址和黑水城进行实地考察,并围绕黑水城历史文献与考古、黑水城地理环境与水文水利、黑水城文化艺术、黑水城与居延文明和黑水城与额济纳社会经济及拟定成立内蒙古考古学会西夏黑水城分会等五个有关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等高端学术议题展开讨论。此次国际会议确定,今后将以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为基地,把居延遗址和黑水城进一步保护好,2007年将完成保护总体规划,黑水城有关的综合研究将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4]